近視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過去 60多年內,近視發病率快速增長,并呈現出低齡化趨勢。發病年齡提前,發病后呈進展態勢,大大增加了高度近視的 發生率,高度近視病理性改變、高度近視并發癥也隨之增多。這種日益增長的公共衛生負擔,促使近視治療也成為研究的熱點。
對于近視的治療,目前國內外均沒有統一認可的方法和標準。越來越多的研究肯定各種光學矯正和藥理學治療的益處,但缺少明確的證據證明何種治療方法能很好地控制眼軸增長。因此,探索確切有效的近視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中心周煉紅在疑難病雜志《近視的藥物治療和光學矯正研究新進展》一文中指出,漸進多焦鏡片具有緩解近視進一步發展的作用。
“基于近視眼發生的調節理論和離焦理論,多焦漸進鏡的設計采用了從遠光區到近光區逐漸改變鏡片前表面曲率半徑的原理,不僅能使患者在各個距離上獲得清晰視力,且在相同的距離下佩戴多焦漸進鏡后患者所需的調節力僅為佩戴普通單焦眼鏡時的 1 /3 或 1 /2,起到了減少調節力的作用?!?/p>
孫艷麗等關于不同矯正方式對視網膜周邊屈光狀態影響的研究,以 40 例受試者的右眼作為測量眼,采用自身對照橫斷面研究的方式,分別在佩戴多焦漸進鏡和單光鏡的狀態下測量中心凹、鼻側和顳側視網膜 10°、20°、30°共 7 個角度的周邊相對屈光度 ( RPRE) ,M 值和 J180、J45 的值。經分析發現 M 值、 RPRE 值均隨偏心角度增大,遠視性離焦量增加,且周邊6個角度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但與單光鏡比較,多焦漸進鏡矯正狀態下的 M 值和 RPRE 值更偏向近視性離焦。
周邊視網膜相對中心凹偏遠視性離焦使得眼軸增長是引起近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多焦漸進鏡能在各個距離獲得清晰視力的基礎上,還能減少部分周邊遠視性離焦量,使其向近視性離焦偏移,理論上應該能控制眼軸增長和近視進展。然而,近視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多焦漸進鏡在近視發展的控制上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調節、集合、縮瞳反應是視近時的三聯運動,長期佩戴多焦漸進鏡理論上有加重隱匿性外斜視的風險。宋冰清的研究將108例患者分為內隱斜組和非內隱斜組,再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單光鏡組和+ 1.50D 漸進多焦組。隨訪 1 年后比較各組近視進展量,結果顯示內隱斜組和非內隱斜組佩戴多焦漸進鏡的患者近視加深度數與單光鏡組比,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 P<0.001 或 P<0.05) 。此結果支持漸進多焦鏡片具有緩解近視進一步發展的作用,并且對于內隱斜患者漸進多焦鏡片緩解近視進展的效果更好,是漸進多焦鏡片的最佳適應證之一。但該試驗的隨訪時間較短,漸進多焦鏡片對眼位的長期作用還需更多的觀察研究。
除不適于外隱斜患者外,漸進多焦鏡片也不適用于基礎近視較深者及兩眼屈光參差較大者。使用漸進多焦鏡片向兩側視物時漸進區屈光度的變化會帶入不規則性散光,使視物變形、泳動。為了適應多焦漸進鏡的使用方法,患者看遠處時注視點在鏡片上方,看近處時習慣性頭后仰和眼球下轉也會引起眼球形態的變化。因此,關于多焦漸進鏡緩解近視進展的長期作用及最佳適應證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